
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落地生根,11月11日至13日,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联合玉林市城市管理监督局、北流市城市管理监督局、玉林市玉东新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办、我校后勤基建处等单位和部门,分别在我校东校区及北流市乡贤文化公园组织开展以“践行绿色新风尚 垃圾分类我先行”为主题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。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何军,后勤基建处副处长梁春杰,以及玉林市城市管理监督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活动。
活动通过“理论宣讲+趣味互动+劳动实践”的多元形式,引导师生与市民从“知分类”向“会分类”“愿分类”转变,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师生与市民的日常生活,展现校地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。

校园启动:垃圾分类入脑入心
活动现场设置“分类小课堂”科普宣讲、趣味闯关、环保手工艺品展览、创意涂鸦等活动。垃圾分类讲师团学生志愿者结合四色分类垃圾桶模型和实物卡片,向师生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意义、标准及校园投放指南,并指导师生操作垃圾分类智能回收设备,增强分类投放的实操能力,推动垃圾分类从认知走向实践,助力营造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尽责”的绿色校园氛围。

在趣味闯关区,师生踊跃参与“快问快答”“垃圾投掷”“分类速度大比拼”和“变废为宝猜猜看”等互动环节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分类知识,提升了环保意识。现场还展出由该校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环保手工艺品,生动诠释“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”。创意涂鸦区则成为师生表达绿色理念的舞台,一幅幅围绕“绿色校园”“环保生活”主题的绘画作品,传递出共建美丽校园的共同心愿。


走进地方:环保理念落地生根
在北流市乡贤文化公园,活动面向广大市民及小学生群体持续开展。活动通过校地协同,紧密协作,将垃圾分类知识与地方文化相结合,融入圭江保护、乡村环境美化等本土元素,增强宣传的亲和力与实效性。市民和孩子们在“垃圾分类小课堂”认真听讲,在趣味游戏中学习分类技巧,在“变废为宝”展览前驻足赞叹,在涂鸦区描绘“我心中的绿色北流”。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公园周边开展清洁实践,并向市民传授分类小窍门,实现“清理—分类—讲解”一体化推进,彰显高校学子服务地方、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。




以教促行:绿色理念薪火相传
长期以来,我校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,通过市校携手共建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循环学院,既是创新城市发展与高校建设协同模式的大胆探索,也是我校发挥高校智力与人才优势,主动融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。目前,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已选拔20余名学生加入玉林市垃圾分类讲师团,开展多层次学习培训活动,多次组织师生走进社区、走进公园,不仅强化校内师生的环保意识和劳动素养,也将绿色发展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社会土壤中。
未来,该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,拓展环保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涵,引导更多师生和市民成为绿色生活的倡导者、践行者和传播者,为构建绿色校园、服务地方发展、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注入高校力量。